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主编与作者的对话
文章来源:外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8-04-04
2018年3月29日星期四上午10点,我院邀请到田海龙教授,在向东楼120为我院教师、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主题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重霄教授进行主持,学院老师、研究生积极参与。
田海龙,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系列丛书Discourse Approach to Politics,Society and Culture(John Benjamins)顾问委员会成员、系列丛书《南开话语研究》总主编、《话语研究论丛》、《中国社会语言学》主编。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被广泛引用,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获得天津市领导批示,成果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应邀在芬兰、波兰、英国、德国、泰国、美国及中国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为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开设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等方面的课程,受到学生欢迎。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研究》。

发表论文是当今很多学校研究生的要求,从主编与作者对话来谈,主编认为什么样的稿子是好的?而作者写出了什么样的稿子?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

之后,田教授提问语言是什么,我院研二伟圣鑫同学站起来侃侃而谈引得一阵喝彩。田教授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是跟使用语言的人相分离的。而话语相反,话语跟语言使用的人、机构和社会背景是融为一体、分不开的,社会不是在语言之外,也不是在语言周围,也不是仅仅和语言有联系,社会就存在于语言之中。问题的实质来自于话语交流的对冲,话语=语言使用+社会规约,交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但是,成功的交流除了使用语言之外,还要考虑语言使用的规约,包括交流双方地位和身份、交流的场合及时间、谈论的话题、以及对交流另一方的了解程度。

田教授表示当今很多文章过于专业性,使人难以理解,列举了英国人邀约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先找到跟别人的共同语言,才能产生共鸣、引人入胜,从而拉近读者的距离,不然别人无法理解你的观点,便会造成文章被拒。这就体现了话语交流的策略:进入对方的话语体系,以对方的话讲自己的事。而读研究生的就是一个受训的过程,经过两年或三年的时间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写文章要进入不同的话语体系,我们要以自己领域的话改写自己的话。

田教授指出,首先,作者的论文选题应该重点突出、视野鲜明、问题明确,并举了几篇文章题目作为例子具体的指出了何为重点突出、视野鲜明的好题目。并把自己的优秀论文题目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讲述如何起一个好的名字。其次,要注意投稿技巧,发邮件投稿时仅仅把稿件添加为附件的、投了稿之后长年累月的不关注稿件信息的,这些都是极其不利于自己稿件发表的行为,要对自己、更对学术期刊方负责。再次,在表达方式上要做到前后一致,其中包括摘要与全文内容一致、理论框架与具体分析一致、研究目的与所得结论一致以及文中引用于参考文献的一致。然后,各部分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论文是整体的。论说,而非概念的堆砌;说理,而非命题的陈述;分析,而非结论的自然得出。
我院老师同学就论文写作的结构设置、论文字数问题向田教授请教,田教授热心作答。最后,院长朱安博教授对田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完美结束。